科幻:比童话理性,没现实魔幻
前情
多年以后,我大概会想起那个遥远的午后,还是大学生的我独自闯到隔壁学校去听一个科幻讲座。那时候我已经是大刘的迷妹,却远算不上是科幻铁粉。
为了拿到讲座礼品,一本何夕的书,我举手提了个问题。科幻和童话的差别在哪里?
那时刚读了夏笳的《百鬼夜行街》。这个据说是关于AI的故事,我没有读懂。只觉得它更像一个暗黑系童话,讲生死、轮回和报应。
刘慈欣也写过童话。三体里的几个已经让人惊艳。某个年关他给姬十三写了一篇叫做《烧火工》的童话故事,讲修理星星和点燃太阳,有浪漫到骨子里的天真。
都是幻想,科幻和童话有本质上的不同吗?
那场讲座上的作家回答我,科幻作家也可以写很好的童话。反之就不一定了。
这话听上去有点自满,但我觉得没错。科幻有童话特质,但童话的想象不受拘束,科幻的想象却要在科学和理性的场域内展开,技术难度更大。
科幻作家们是一群务实的人。他们有一边天马行空,一边脚踏实地的超能力。如果说童话的想象力构筑在感性的基石上,那么科幻的想象力源头则是理性思考。
理性作为想象力的基石,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。
后续
郝景芳获奖之后,我重新去读了一遍《北京折叠》。文本设定并不新鲜,读过另一个类似的科幻短篇,讲的也是日夜分割,一群人的时间被无限压缩直至消亡,更极端。
小说中折叠城市的设定,充满了浓浓的工业情结。也许是我对蒸汽朋克有点偏见吧,总是不喜欢这样笨重的方式。
作者的文字一般,但有金句,比如“她是他抖动自己时看到的光芒”(捂脸)。
但我仍喜欢《北京折叠》,它虽然不是一扇窗,却是一面很好的镜子。在科幻的外壳下,这是一部有想象力的现实小说。当然,人物刻画的弊病、情节的弊病,都有。我同意一些批评者,认为它作为现实小说,反映的现实也太过浮浅。
但《xx折叠》纷纷出炉,说明这个故事激起了不少共鸣。韩松说,现实有时候比科幻更荒谬。我想起在学校的那几年,校园内外乒乒乓乓,都是工地,不正是前折叠时期的北京?《北京折叠》也许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品,但它起码是一个有可取之处的好作品。
如果说这个作品受到的关注超出了它本身的价值,只能反映当下中国,高质量科幻作品和高质量现实小说的双向缺失。对一个受不了翻译腔、读英文又特别慢的科幻读者,优秀的中文科幻作品几乎可遇不可求。
没有好的小说读,倒不如读读深度报道和非虚构写作的长篇文章。说不定哪一天能从中得到灵感,转行写科幻小说了呢。
毕竟,在这片想象力贫瘠的土地上,不缺的是超出想象的魔幻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