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海,我们担心什么
记录一些来自朋友们和我自己的真实的焦虑
担心下楼做核酸时交叉感染
担心抗原自测时出现两条杠
担心健康云阳性,一整天只盯着手机
担心健康云阴性,但疾控中心突然来电
担心阳性之后不能居家
担心方舱里物资短缺而人手不足
担心家里的猫猫和狗狗被消杀
担心拒绝会招至暴力
担心顺从会陷入窘境
记录一些来自朋友们和我自己的真实的焦虑
担心下楼做核酸时交叉感染
担心抗原自测时出现两条杠
担心健康云阳性,一整天只盯着手机
担心健康云阴性,但疾控中心突然来电
担心阳性之后不能居家
担心方舱里物资短缺而人手不足
担心家里的猫猫和狗狗被消杀
担心拒绝会招至暴力
担心顺从会陷入窘境
汽车在乡间狭窄但平坦的水泥路上七拐八弯,穿过一个弄堂就进入一片开阔地。一个屋檐矮矮叫做“决心村”的地方。
每次来的时候我都不记得路,只到了弄堂跟前才有déjà vu:经过那令人紧张的一小段黑暗,才能到达明晃晃的晒谷场。太婆的家在我印象里就是这么个“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”的桃花源。
前段时间我意识到自己是个囤积癖——读完《断舍离》这本书(是的,比大家晚了八年),我清理出了占家里一半衣橱几乎不穿的衣服,十几件放在耳环架子上任其生锈从不戴出门的耳钉,扔掉了大部分毫无用处的文件——我甚至还备着一个镶边的绿色封皮文件夹,专门用来装电影票、展览券、明信片、火车票、景区门票……到最后也没舍得扔。
前几天看奇葩说,一个话题是,如果有一个按键可以给孩子完美人生,你按不按?大家的讨论挺好,有人讲挫折的意义,有人讲什么是完美,有人讲什么是应当的教育。当时马东的发言最打动我,他描述了什么是完美人生:即使有挫折也最终能克服,情路虽有坎坷但终能享受爱情的甜蜜,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口都能够有选择的余地——最重要的,是选择两个字。
每年母亲节,朋友圈里晒妈的人太多,以至于有人调侃,要在里面找个面善的丈母娘。
往年的话题无非是如何孝敬母亲,给妈妈买束什么花,哪一个款式的肩颈治疗仪比较好。渐渐,回答这些问题的任务落到了各个网购平台的营销公号上。也好,让我们有时间想得更多。
比如新京报的书评就在讨论,是不是每个女人都应该做母亲。乍看这是在呼吁女性抓住独立选择的权利。但往深处想,这个题目还能讨论下去,对男性和女性社会功能的重新定位,对爱情和婚姻的界定,对教育的探讨,都包括在内。
前几天同事聚会,听一位前辈讲起他当年的故事。他提到自己毕业于新华社的“中国新闻学院”。我惊讶,新华社还有新闻学院?
有啊,位置在原来北京的正黄旗,他说。
中国新闻教育的名校,数来也就那么几家,复旦人大北大武大,之前还专门有人写文章讨论过每个学校毕业生的特点,我却没记得有这么所“学院”。